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17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和《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8年福建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闽教办职成〔2018〕14号)等文件精神,学院认真开展自评自查工作,重点从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五个方面对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状况进行自评,具体报告如下:
一、学院发展概况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于全国著名革命老区、闽粤赣边交通枢纽、“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崛起的新兴城市--福建省龙岩市。2008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6年1月被确定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培育项目院校。2016年2月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通过“两部”验收,学院跻身国家200所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行列。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教科评价网发布的“2016-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显示,学院竞争力排行福建省高职高专第5、全国高职高专第195位。
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
(一)办学基础能力
1.改善办学整体环境,加大教育经费保障
学院占地550亩,规划用地680亩,建筑面积24.8万平方米,整体办学环境优良。2015-2017年,我院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为12995.38、10302.95、10232.25万元。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年生均财政拨款始终保持在1.2万元的水平线上,保障教学科研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激发了办学活力。学院历来注重教学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加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通过做好实验室、教学设备采购配置项目的调研、论证、招投标及实施工作,积极配合各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2015-2017年我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分别达到9863万元、11419.97万元和12264.11万元。同时,不断优化实训环境,建有校内实训室148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2个,校外实训基地259个,其中中央、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4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6185个,2016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达10294。
2. 提升办学基本条件,科学配置教学资源
我院着力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基本条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2016-2017年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分别为19061.88元、20762元;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分别为24.54㎡、24.89㎡;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分别为0.95个、1.05;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稳定在130万元左右,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效保障教学科研等各项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3.整合数据资源平台,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我院致力于全面提升信息管理水平。对数据系统进行整合,通过建设网络基础平台、教学资源平台、教学信息化应用三大平台及10个应用子系统,完善数字化校园平台。基于智慧校园的门户平台,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达2300GB,完成服务器虚拟化建设,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10000Mbps,网络信息点数达 4200个,教学用终端数达2389台,建设上网课程 79门。当前,学院已全部覆盖了无线网络,行政办公管理、教务教学管理、招生就业管理、学生管理、顶岗实习管理、网络课程及教学系统、教学资源库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校园门户系统、网络及信息安全系统等重要环节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范围。
(二)“双师”队伍建设
针对学院生师比14.62:1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在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深入实验、实训基地锻炼,提高“双师”素质。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主动呼应龙岩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型”的专业教师比例。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53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等)170人,中级职称(讲师等)239人,硕士学位教师196人,专任教师325位,2017年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为79.52%。
2.重视师资素质培养,有效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根据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从2016年起每年安排预算资金100万元,设立教学奖、名师奖、青年教师奖等,通过建立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提升师资整体水平。统筹安排教师访学、企业挂职、专业培训、学位提升、岗前培训等,促进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加大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2017年实施年度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计划,选派9人参加国(境)外研修培训学习,1位教师出国攻读博士学位,96位教师参加国内培训。我院现有福建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省优秀教师2人,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百名优秀专业带头人10人,全国、省级“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各1人,省“千百万”人才1名,龙岩市杰出人民教师2人,龙岩市教学名师18人,龙岩市优秀青年教师3人。有6位教师受省科技厅委派参加贫困县人才支持计划。2017年福建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选送5个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其中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3. 利用企业资源,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制订《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从行业企业聘请能工巧匠、管理精英到我院兼职,现有校外兼职兼课教师145名,兼职教师指导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团队建设、学生实践等各项教学工作,全力打造一支“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并重的师资队伍。近三年,累计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155.34万元。
(三)专业人才培养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遵循“弘毅笃行、技精业成”的校训,围绕“培养一技在手现代阳光工匠”的人才培养规格,积极推进“一线两双三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思想引领,全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1234”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基地两个平台建设,利用课程、活动、拓展三种途径,实施立德、立身、立行、立业四个模块教育),推进文化育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加强课程教学改革
(1)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持续深化“一线两双三三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职业导向,课证融合”“校企双环境育人,三阶段能力递进”“产教融合工作室制”“工学结合,学岗互通”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规划专业群资源库的建设方案并形成了系统实施框架,实现线上线下课程教学。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各专业群(专业)主动与区域产业对接,通过调研论证,校企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任务)系统化的7个专业群和4个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群共享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群拓展课程三位一体的群课程体系。
(2)强化实践教学
我院实践性教学课时超过总课时一半以上。开展了50个“特长生工作室”项目改革,2017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技能大赛,成绩显著,获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省一等奖6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7项。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目前系统有308位指导老师,已毕业学生参与实习系统人数为13564人,提交工作周记11.5万余篇,使用数量达三十多万人次。
3. 加强校企合作
学院坚持“立足龙岩、面向全省、辐射周边,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围绕“根植中央苏区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与259家企业在人才培养、基地共建、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新龙马汽车学院等专业学院,共建17个“校中厂”“厂中校”,共同试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举办7个行业企业订单班、冠名班。2015-2017年,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均达到130万左右。
(四)学生发展
1.推进“三证书”制度,强化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便于在校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学院根据现有专业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鼓励学生考取多证、考取高级别证书,不断发掘与企业发展需求紧密的证书,完善学生考证体系,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做到学以致用,近三年来,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保持在80%以上。同时,为进一步推进“一线两双三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我院实施第三本证书制度,打造毕业证书、资格证书之外的第三本证书——《素质证书》, 为学院履行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提供了有力保障。
2.加强就业指导,彰显就业质量
学院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工具,向学生及时发布各类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指导。近三年向地方培养了5308名技术技能人才,其中留在龙岩就业创业的有159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0.12%。2015届-2017届毕业生最终就业率分别为93.44%,94.43%,95.2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92%。其中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就业率达100%。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职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认为“好或较好”的达85%以上。毕业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深受企业欢迎,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成为推动龙岩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完善创新创业平台
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出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6年-2020年分年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规划》;安排200万元用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设立了创业扶持基金(每年20万元)、创新创业竞赛奖励金(每年20万元),规划了3000平方米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确保了“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实施“十百千”创业教育工程,在省第九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3银1铜6优秀,在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二等奖1个,在福建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新创业大赛中获1银1铜。
(五)社会服务能力
1.优化专业设置,不断服务产业
学院紧密结合龙岩市产业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主动呼应我市建设创新型工贸旅游强市发展定位,对接“365”产业。以专业群建设为主线,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推进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系统工程的规划,重点建设了“环保装备制造”“文旅创意设计”2个省级立项专业群,重点规划建设“信息互联”“现代建筑技术”“智联商贸”“旅游服务”“健康服务”等5个校级专业群,培育打造“汽车检测与维护技术”“学前教育”“管理会计”“环境工程技术”等4个特色品牌专业。以上项目都进行了社会调研,做好了实施方案及人才培养方案,并编制了实施任务书,进行立项建设,努力实现与龙岩产业结构的良好对接。
2.建立科研服务平台,主动服务社会
2015年以来,我院建立科研服务平台,开展校企、校地、校产合作,提高服务地方能力。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着力提升27个技术(社会)服务中心、7个科研创新平台及9个科研创新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持续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能培训、技术指导与研发等各项服务共计400余项。据统计,仅继续教育学院和环境检测中心进校资金总额就达到9175880.7元。
2015年至2017年,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的纵向科研技术服务到款额总计为79.95万元,横向科研技术服务到款额分别为122.46万元、126.06万元及132.10万元,横向科研培训服务到款额分别为318.92万元、190万元及752.55万元。
三、不足与改进
(一)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学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院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高层次人才比较短缺,特别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较少,成为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软肋;
2.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尚未构建完整,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校企合作机制仍不健全,产教融合的政策力度还有待加强,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4.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教学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手段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以上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关注,并着力改进。
(二)改进的方向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常态和努力提高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新要求,经认真研究,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加强改进。
1.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以闽西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进一步规范集团内成员权利义务,有效促进校企、校际密切合作和专业产业深度融合,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省内职教集团品牌。探索现代学徒制、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开展更多形式内容的校企合作办学活动,努力形成更多的校企合作品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利用专业教师的技术特长和实验实训设备,服务产业集聚区,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开展在职培训,为职工继续教育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工艺技术革新、经营管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现校企合作由“浅层合作”向“深层融合”转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主动呼应龙岩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优先投向,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型”的专业教师比例。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积极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着重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培训,重点提升教师教学信息化建设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努力培养造就“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完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做好兼职教师的选聘、日常管理和期终考核评价等工作,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实施教学“诊改”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精神,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方针建立学院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机制。以学院目标管理和部门绩效考核为切入点,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为着力点,以校本数据平台为支撑点,制定学院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具体实施方案,围绕“五纵五横一平台”,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内部质量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校本人才工作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从工作思路、工作原则、组织建设、阶段任务等全面推进学院教学“诊改”工作。
4.建设智慧校园
加大投入,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数字校园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强智慧型校园网络基础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提高为教学、管理、科研、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将信息技术与各种学习活动紧密结合,提升学生适应数字化学习与生活的能力。加强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满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2018年9月19日
转自:闽西职业技术学院